首页

姐姐的踩踏

时间:2025-05-29 04:48:47 作者: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首次举行 发挥1+1+1大于3效应 浏览量:98441

 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(记者 谢雁冰)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2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。三方首次正式“同框”,备受外界关注。

  会议以“共创机遇 共享繁荣”为主题。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、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,建立起三方峰会这样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,堪称地区经济合作的一大创举。

  在受访专家看来,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举行,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全新阶段,有利于促进跨区域互利合作,发挥1+1+1大于3的整体效应,为亚洲乃至世界发展繁荣注入动力。

 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上说,如果我们翻开世界地图,比划一下中国、东盟、海合会国家的位置,可以发现正好构成一个大三角。大家都知道,三角形最具稳定性,我们三方通过更为紧密的联接和合作,能够形成资源、制造、市场的有机聚合,造就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圈和增长极。

  中国、东盟、海合会国家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,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“一带一路”,三方的交流合作穿越千年。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表示,历史上的友好交往与近年来的密切合作,为三方峰会的召开奠定了良好互信基础。

  中国、东盟、海合会国家的总人口、经济总量均占全球约四分之一。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理事会秘书长、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广大表示,东盟、中国和海合会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实体,从经济规模上便可以看出,三方合作势必释放更多潜力。三方经济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强,跨部门贸易、投资和经济合作前景广阔。

  在外界看来,中国的技术和市场、东南亚的人力资源成本、中东地区的资本优势,将使三方合作比双边合作更易产生规模效应。

  《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联合声明》27日公布,对外发出三方团结合作的声音,其中明确规划了未来合作方向。经济一体化、互联互通、能源安全、数字化转型与创新、粮食和农业、人文交流等多领域合作都被提到。

  联合声明指出,三方重申提升经济韧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决心,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、包容、平衡。在经济一体化方面,三方表示,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,促进可持续贸易,在数字和绿色经济技术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机遇。

  受访专家认为,这反映出面对“脱钩断链”和“筑墙设垒”增多,三方都更加认识到拓展多元化经贸合作、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的重要性,这是三方间开展更多合作的内生动力。

  王广大注意到联合声明指出,“探索本币和跨境支付合作”。“更深入地推动跨境交易本币结算,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”他说。

  “这些务实合作举措让各国在共建大市场中实现更加丰厚的利益共享,将增强各国产业效能和持续发展动能。”许利平说。

  在外界看来,这场地理上横跨东亚、东南亚和西亚的三方峰会,也是全球南方发展趋势的缩影。

  王广大强调,东盟和海合会国家都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,三方峰会向世界传递出清晰信号,即全球南方国家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,而是积极建设者。

  许利平表示,三方峰会是对现有合作机制的一项补充,机制性合作平台的搭建将有效消除信息差、降低沟通成本,更有利于未来三方在战略对接、务实合作等方面形成“共振”,并在共同关心的国际议题上集体发声。

  “此次三方峰会是新型全球跨区域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,对于全球南方如何团结合作、共谋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性意义。”王广大说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北京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发展 促进公益保护与社会治理

陈如平:提高基础教育人才竞争力是一个长期、复杂的过程,需要久久为功。应确保教育公平,提高教育质量。教育资源分配应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,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,更新课程内容适应时代需求,采用探究式学习、合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。

台南学甲88枪击案一审宣判:8名被告最重被判10年

中方:若美方真心希望南海和平稳定,就应停止怂恿拱火

记者从2024年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山东主会场活动主办方获悉,当下,山东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,全省812家备案博物馆2023年接待观众超8000万人次,2024年“五一”假期接待观众达380万人次。(完)

做强主题出版 辽宁出版集团在北京召开主题出版重点图书研讨会

充分履行检察职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。全年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72.6万人,提起公诉168.8万人。突出惩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盗窃、诈骗、毒品犯罪,起诉35万人。

香港各界:把握机遇 融入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

李超指出,《方案》针对区域、行业、企业、项目、产品等五个核算场景,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任务。区域方面,重点是建立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数据年报、快报制度,为碳考核等工作提供基础。行业方面,重点是聚焦电力、钢铁、有色、建材、石化、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,以及城乡建设、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,开展碳排放核算工作,解决行业间碳排放核算范围不明确问题。企业方面,重点是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,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,同时研究非化石能源电力碳排放计算方法,以及碳捕集利用封存、碳汇等抵扣方法,加强和完善企业碳排放管理。项目方面,重点是构建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,研究设定重点行业投资项目碳排放准入水平,从项目源头控制碳排放水平。产品方面,重点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,也就是要跟踪产品从生产、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碳排放的情况,为核算产品碳排放提供基础支撑。此外,《方案》还明确了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、推进先进技术应用和新型方法学研究、加强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,为碳排放统计核算提供技术支持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